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Interstellar(星際效應)(2014)

劇情簡介:
不久的將來,人類在地球的大氣成分改變、極端氣候及農作物病害等問題的影響下面臨嚴重飢荒,社會制度因此退回農業社會。過去曾擔任太空總署駕駛員的Cooper在一場沙塵暴的襲擊後發現房間的地板上留有神祕的通訊碼,他與女兒依通訊碼轉換而成的座標來到一處秘密軍事基地,而太空總署正在此處進行外星球的遷徙/殖民計劃。為了人類的未來,身為僅存的合格駕駛員的Cooper必須與少數的菁英通過土星附近的一處蟲洞前往可能具有行星適居性的三個目標,而踏上這未知的旅程就得冒著與家人永不再見的風險...。

我的筆記:
在這一篇筆記當中,筆者不打算進行物理學這部份的論述。一來這並不是筆者的專業(物理是學生時期的筆者相當不在行的一門科目...不過還是比家政好一些XD),二來近期在各大電影板已有為數眾多的相關討論串了(僅次於針對本片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引戰文),所以只好讓物理也很糟的各位失望啦!

宇航的部份讓筆者想起六、七零年代的科幻片(例如《2001太空漫遊》、《異形》等作品),那是一種該時期的電影特有的寂寥,能在美麗華IMAX的銀幕前重新體驗這熟悉的感覺真好。特別喜歡在航行的途中用耳機聽著雷雨交加的錄音這一段,人只有身在陌生異地的當下才會懷念原先再平凡不過的事物。

當觀眾談起《星際效應》一片時,他們常會提到去年另一部同樣以太空為背景的作品《地心引力》(Gravity, 2013)。它們很湊巧的在劇情上各自代表了簡單及複雜這兩種極端。至於人物情感的塑造,筆者認為《地心引力》有一種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而《星際效應》...可能影片中的人物所經歷的是非一般的體驗,筆者不太能感受到應該傳達給觀眾的無奈及悲傷(傷勢過重時反而就不太痛了?)。當然這也可能是導演的問題,整部電影唯一讓筆者心揪了一下的段落是:不被他人所理解的主角選擇繼續未完的孤獨旅程(還好有個令人煩躁的傢伙陪他XD)。

有一瞬間以為你還在拍蝙蝠俠啊諾蘭LOLL!

【關於演員】
由於觀影前並未仔細看過演員名單,所以在散場後經友人提及筆者才赫然發現那一出場就哭得像個受到神父長年性侵的小男孩的曼恩博士...其實是肥宅化的Matt Damon(臉盲症末期病患果然無藥可救)。另一位事後認出的演員則是飾演老年Murph的Ellen Burstyn(曾在《大法師》及《噩夢輓歌》這兩部電影中演過母親的角色)。啊...之所以認不出來都是TARS不好,怎麼可以這麼萌呢!!!

【劇情安排上的漏洞】
因為諾蘭的作品總是得面對其他電影所沒有的高標準檢視(這是導演本人在訪談中的小小抱怨w),所以有網友挑出一堆瑕疵是在所難免的。其中一個被認為是不合理的設定為「太空梭在離開地球時需要運載火箭的協助,然而在其他星球卻可以對這一點不予理會?」。筆者對此的看法是...如果電影的背景設定是一個科技嚴重倒退的近未來世界(連醫療上的核磁共振技術都無法運作),即使太空梭具有過去遺留下來的先進設備,可消耗的資源也是極為有限(而運載火箭這種舊時代產物就成了物盡其用的一種選擇)。目前台灣不也讓早該送進博物館的二戰時期的潛艦繼續服役?特殊的情境自然需要非常手段來應對。

筆者認為科幻片的核心價值不在於呈現的視覺效果有多絢麗或是涉及的理論知識有多艱澀,而是它對當代社會熱門的議題、瀰漫的焦慮以及面臨的困境所作的觀察是否敏銳。《星際效應》刻劃出一個歷史被有心人士扭曲、個人/專業技術發展受到封閉社會的限制、氣候異常及糧食短缺的世界;一個你跟我正在面對的現實。雖然現階段還不至於如此極端,但那種多數人所不樂見的未來已不遠矣。如果不想消極地等死,又該何去何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